fb体育两会话题 让优质医疗资源加速走近百姓
栏目:FB新闻 发布时间:2023-03-07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强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不少代表、委员就此表达了各自在实践探索中的心声,并提出了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截至目前,我国设置13个国家医学中心,布局建设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我国主动调整优质医疗资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强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不少代表、委员就此表达了各自在实践探索中的心声,并提出了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截至目前,我国设置13个国家医学中心,布局建设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我国主动调整优质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手段。比如,围绕“大病不出省”的目标,从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广州市、四川省成都fb体育市等地遴选国家级高水平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建设分支机构。针对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转外就医集中的病种,重点建设肿瘤、神经、心血管、儿科等专科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推进华西医院优质资源扩容,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是医院为更多区域老百姓服务的重要举措。”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介绍,今年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住院部将接收患者,华西三亚医院和华西西藏医院建设也将展开。

  医联体建设等扩容优质医疗资源的老办法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与该市汝城县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指导帮助该院开展新医疗技术17项、创建7个省市临床重点专科、推进4个脱贫县“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汝城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全国相关考评中获得优秀,被列为国家首批“千县工程”项目单位。

  “不过,医联体内普遍存在患者上转容易、下转难的困境,‘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路径还没有打通。”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雷冬竹分析,原因在于患者对基层医院业务能力的认可度不高fb体育,需要进一步推动牵头医院高年资医师和管理人员下沉,提高基层医院开展新技术的能力,以专科联盟、专科共建、慢性病联合病房等形式带动基层医院学科水平提升。雷冬竹建议统一医保支付标准,实现门槛费及报销比例在相同医联体内一致,探索建立“激励预防、激励慢病管理”医保政策,让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开花”。

  “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让老百姓能就近看病、看好病。”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建议,进一步统筹区域化医疗资源,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探索建立人员培训、工作指导、质量管理、绩效考核“四统一”工作体系,形成医疗资源就近“联网”模式。同时,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谋划,差异化布局偏远地区特色专科,实现就近县区的专科错位优化发展,开展东西部地区医院协作共建计划,推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

  “在厦门、三亚、西藏复制一个华西医院,让当地患者不需要到华西本部就能够享受到同样的服务,这是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本意。”李为民说。

  实现医疗服务同质化,华西医院有一套自己的做法。李为民介绍,一是管理一体化。新建医院纳入华西医院进行统一管理,所有本部职工既需要在本部上班,也需要在分院上班。二是政策激励。华西医院出台优惠政策,激励高级专家及骨干人才到区域医疗中心工作。三是管理模式“条块结合”。“条”即所有区域医疗中心与本部的学科统一管理,如呼吸内科主任既要管本部呼吸科也要负责区域医疗中心呼吸科;“块”即每家医院的运行和绩效管理主要在各自医院进行管理。

  在追求优质医疗资源同质化的道路上,难题还有不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在京医疗机构向外疏解、跨省建设分院区,实际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张勇呼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重点在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医疗质量管理等方面,对医疗资源跨省流动做出规定。张勇建议,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完善省域协同管理政策体系,跨省设立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医院分院区。分院区设置所涉及的重要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由主院区所在地审批许可;日常监督管理事项由分院区所在地属地化管理;医保结算、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其他事项,可由涉及省份政府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共同研究落实。此外,应加强顶层设计,编制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总体规划,弱化“行政区划”的概念,在资源配置、技术交流、科研协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针对医联体内的同质化问题,雷冬竹建议,推进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覆盖医联体各单位的远程医疗协作网,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到,远程医疗对于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有着重要作用。在继续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覆盖面的基础上,应着力拓展远程医疗服务内涵,丰富服务内容,通过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示教、远程培训等形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同质化下沉。

  解决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可喜的是,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fb体育疗中心、医联体等盆景式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正在向更大范围和领域推广。为了能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复制,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了建议。

  “国家医学中心是卫生领域‘国之重器’,建设好国家医学中心是医疗行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说,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必须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多方合力、加大投入。尤其要在组织、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扶持上,解除固有体制束缚,瞄准实际需求,通过创新试点高标准推进,妥善解决好建设资金筹集、高端人才保障等关键要素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表示,目前,国家医学中心所依托的27家医院主要分布于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等地,且均为专科类别。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主要是补短板项目,且大多为专科类别。全国各省份均缺乏综合类别的“双中心”,不利于患者在省域就医。刘连新建议,以省为单位推进综合性“双中心”建设,在每个省份因地制宜地设置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或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地区可遴选并设置1个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由其牵头进一步建设综合性国家医学中心;医疗服务水平较弱地区可参照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条件,依托当地实力较强的医院,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统计发现,目前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布局相对集中。李校堃建议,进一步开放申报通道,明确评审标准和评价指标,以国家重大需求、重要疾病为导向,让一些特色专业优势明显、具有重大科技攻关能力、能解决一些重大疾病难题的地市级医院有机会参与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让一些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丰富医疗新闻、具有医疗集群发展优势、医疗服务辐射面广的二、三线城市也能参与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来。

  全国政协委员fb体育、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说,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但不同地区的支持力度有所不同。希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多方协同的方式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地区政府部门要履行引导协调保障职责,形成内部高效协同工作机制,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输出医院与依托医院要有效配置资源,明确责任和定位,实现共赢发展。

网站地图